“作为一个普通的枣农,能够站在哈佛大学的讲堂,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是我一生的骄傲。”提起不久前在哈佛大学演讲的事,刚从美国回来的清涧县农民惠国海依然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11月22日,清涧县枣农惠国海第一次走出国门,赴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农业食品论坛,中国农民代表参加此种会议尚属首次。在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的讲台上,这位来自榆林的农民,用清涧方言向100多位与会代表介绍了他科学种枣致富的情况,博得阵阵掌声。
红枣事业,惠国海一生的追求
操着一口浓郁清涧方言的惠国海说:“因为我们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非常熟悉,没啥紧张的。只是我的陕北话让给我们当翻译的中国留学生有些费力。”
惠国海是清涧县双庙河乡人,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红枣是乡亲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和重要食物,按照传统的作务方式,红枣的生产效益并不高。他家有8口人,十几年前辛勤劳作一年收入也仅1万多元,而他既要赡养老人,又要供孩子读书,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为改变自己家境贫困的现状,他开始寻求致富的路子。2000年,惠国海在县林业局贷款8万元,自己东挪西借筹到10万元,在李家塔镇高柳树村承包土地50亩,建起矮化密植红枣基地,他成为清涧大户承包办基地的先行者。同时,他还在双庙河乡贺家畔村建起沙地枣园40亩。由于红枣品种和管理技术的问题,几年下来,枣树长了3米多高,但结果少、产量低、品质差。
他反思发现要提高红枣产量,选育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是关键。惠国海请来县林业局和科技局的红枣专家亲临枣园指导,几年来他跑遍全国各地产枣区,在河北、新疆等地引进22个品种,把自己的枣园做科研示范。经过六七年的试验,选中骏枣、金昌一号、蛤蟆枣等适宜在自己枣园生长的精品红枣。
到2005年,他一算账,6年投入18.5万元,总收入才7.5万元,亏损11万元,陷入倾家荡产的困境。“亲戚朋友都开始埋怨我,劝我不要再做无用功,但是我不想放弃,不想半途而废。”
依靠科技,创红枣发展新途径
经过几年实践,让他深知按照传统作业方式,红枣的生产效益是无法提高的。为此,他下定决心要在红枣科技上做文章,挖掉山区农业靠天吃饭的“穷根”。
他报名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清涧举办的红枣栽培技术培训班。2007年,他专程请西农专家到自家枣园指导。专家发现了制约红枣产量的原因是树体结构不合理,水肥管理不科学,追施化肥过多,缺乏有机肥,病虫害发生严重。在专家的指导下,一年下来他的枣园就见效明显,所产红枣个大肉厚,产量提高了几倍,质量极佳,颇受客户欢迎,一上市就一抢而空。仅高柳树村的50亩枣园收入就达20万元,亩收入4000元,是前3年总收入的两倍多。2008年,针对红枣成熟期阴雨裂果问题,他又跑去向专家“取经”,搭建了简单的防雨棚。虽然红枣成熟时阴雨不断,但他家枣园裂果很少,收入30万元,平均亩收入6000元。今年,他对枣园的防雨棚又进行了改造,搭建了固定防雨设施和红枣智能烘房,减少了裂果损失,提高了效益,他家枣园收入50万元。
惠国海不仅有思想、有见识,而且敢想敢干。2009年,清涧县委、县政府大力鼓励农民承包土地建设红枣科技示范基地,他一下子承包了500亩土地,投资100多万元在县城笔架山上建起清涧规模最大的山地枣园,全部实行滴灌浇水。说起他承包的500亩枣园,惠国海满怀信心地说:“争取在3年后让枣园见效,5年后见利。”
满腔热血,对事业充满了信心
“能站在哈佛大学讲台上演讲真是不简单,给我们家乡人长了脸。”听到这话惠国海心里很自豪,“按照演讲的规定我们每人上去只讲5分钟,一上台就滔滔不绝地开始讲,没想到就讲了10分钟。尽管我不懂英文,但从观众的表情和一次又一次响起的热烈掌声中,我能感觉到我的演讲是成功的。”
通过此次参加美国农业与食品论坛活动,使他看到清涧红枣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他将继续在红枣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上下功夫,发挥好基地建设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家乡枣农一起致富。明年他准备采用“公司+农户”形式,对辐射5个村子的“十里香”红枣示范园的1000多亩红枣林地的修剪、施肥、打药、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规范统一管理。对高柳树村红枣基地附近的180亩红枣林地进行承包和枣树嫁接,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红枣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李家塔镇建3个储量达15万吨的红枣冷鲜库和在清涧县城开设红枣经营门市。
背景链接:
今年11月,哈佛大学教授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武学率农业科学家和农业科技服务受益者团组赴美国参加农业与食品论坛,这一论坛是美国个人与公共、科技与消费者食品政策委员会的第十七届年会。今年的主题是未来粮食系统的发展及如何实现,参会者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中国农民代表参会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