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北大学校长:通识教育更易培养创新力
时间:2010/11/26
美国西北大学校长莫顿·夏皮诺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排名靠前的法宝,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他建议说,中国大学应打破传统的院系之间的僵化界限,不要因为限定死学科“专业方向”而抑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球时报:美国大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的价值期待,比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长3年前曾说“不创新,毋宁死”。那么,西北大学最看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夏皮诺:我们最看重培养学生三样东西:创造力、企业家能力和为公众服务。我个人最喜欢与赞赏的是我们大学不人为地设置学科之间的障碍。举个例子,医学健康领域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我们开设的全球健康课程不仅针对医学院的学生,也让经济学和数学专业的学生来听,甚至商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的学生也来上,他们能从中了解医疗健康行业涉及的商业与法律问题,能够知道跨国公司在非洲应用的艾滋病疫苗每支成本到底需不需要2美元。事实上,创新就是来源于自然、艺术、商业、社会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新的“大整合”。 环球时报:对学生的创新力,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夏皮诺:我们医学院有一个预防癌症方面的研究项目。前不久,我去他们的技术实验室看望,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仪器。学生说那是他们自己动手制造的新检测设备,比外面买的更可靠。我知道,如果一旦研究走在前沿,很多科学仪器设备是根本买不到的。学生们还开玩笑说,他们就像“修炉工”,“修修补补,胡乱搞出来的”。其实,这就是创造力。 环球时报: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中国家喻户晓。大家都认为他有创新力,但他并没有读完哈佛本科。这是不是说明,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夏皮诺:根据对过去35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得出结论,个人接受更多的高等教育意味着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但世界上的确存在不少“偶然的成功事件”。比尔·盖茨辍学获得巨大成功是一个特例。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否则也不会进哈佛。如果他当年留在哈佛完成学业,他的人生也不会因为读完哈佛大学而暗淡,比尔·盖茨还会是比尔·盖茨。 环球时报:美国有很多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您认为,美国有哪些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适合中国借鉴? 夏皮诺:记得20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与中国高校交流时就提出过几条:一是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企业家精神,它们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有限;二是教学授课与研究不分家,两者要相互促进;三是政府尽可能少的干预大学的研究;最后是在本科阶段重视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 根据权威排名,在当今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学中,美国有36所。美国大学之所以能占到7成,就是因为它们非常重视本科阶段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跨学科的教育方式不是本科生的某种权利或自由,而是一种必须要达到的要求。我们反对在本科阶段就“限定死”专业,而这些,很可能是连牛津大学、东京大学都忽视的。在这个方面,我建议中国的大学应当更加创新一些,打破传统的院系之间的僵化界限,让学生在不同院系学习,教授在不同院系交流,博士在不同院系接受联合培养。 环球时报:您刚才提到美国高校对政府拨款依赖有限,但奥巴马政府最近还是从紧张的财政预算中拨款1000多亿美元来发展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夏皮诺:美国一半大学是公立的,一半是私立的。美国有完全是政府拨款支持的研究机构,但完全依赖政府的不多。奥巴马政府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偏向新能源行业、纳米技术、癌症研究以及生物医药工程技术方面。在后3个领域,西北大学有位于美国所有大学前列的重点实验室。每年西北大学获得的来自美国政府的专项研究资金大约是5亿美元。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中国最近出现的真假文凭、学术诚信等问题? 夏皮诺:我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看到了这些报道。我认为,诚实的人品非常重要。在美国学术界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始终认为这是立身之本。由于经济下滑,美国一些教育机构也在想法子走“捷径”来“赚钱”,但那不是优秀的美国教育,最终也是走不通的。作为一流的美国大学,我们的教授和学生的确会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如何在社会上取得更好的物质回报,但我们同样明白那些不是全部。 |
旧版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