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结束以后,都是考生焦急等待放榜的日子。长期以来,能够进入中国重点大学的考生都会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全国排在前200名的考生几乎都会选择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
然而,这个现象近年来正悄然转变。外国的名牌大学渐渐加入了争夺中国尖子生的行列——这一趋势令中国教育界专家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十分担忧。2011年,中国有93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将近100万名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这一考试,其中,大约20万人选择出国读大学。在美国,有超过10万名中国籍高中毕业生参加美国秋季高考,仅今年,至少有17名考生放弃了中国大陆地区排名前100的高校而选择去香港读大学。
这一现象激发了媒体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大讨论。迄今为止,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教育改革正在发生。最近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债务已超过400亿美元。专家将这笔巨额债务归因于高校的不断扩张。不断扩张的现状已引发一系列高等教育机制弊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如果教育体制不改革,中国教育质量就无法提升,因为当下所有的大专院校都处于同一指导准则之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教育制度表示不满,这带给政府很大压力。”
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解决这个问题。2011年6月,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10年蓝图”中,包括“扩大高校的行政机关”等70点政策都被提及。这些政策如果得到实施,中国高校首先会面临脱离政府控制,从而导致中国教育界现状剧变。“实际情况是,没有人提出一个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如果没有具体的方案,地方政府就无法发挥它们的行政权力。”即使教育制度改的得到政府支持,“实施”改革也将会障碍重重,资金问题就是障碍之一。
从长远来看,如何改变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面临极大挑战。“尽管人们缺乏对教育体制现状的信心,人们对文凭的认可程度还是超过了教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