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15日发布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海交大的这份榜单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交大在评选时的参考标准,包括了学校职工及学院获得诺贝尔奖和其它科学奖项的情况,教授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该院校所发表的论文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刊登的次数。
美国大学仍称霸世界
在中国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这份榜单中,美国大学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前20位的宝座中有17个都被美国学校占据,美国大学仍然在世界称霸。位列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三甲的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排名最高的英国大学是剑桥大学,位居第5。排名最高的亚洲大学则是日本东京大学,位列第20。中国的北大清华等名校则在151-200名的区间里。
中国大学无缘世界学术百强
中国高校中,排名最高的是台湾大学,位列榜单的第102名至150名(注:100名之后采用模糊排名方式)。前任校长高锟教授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助力香港中文大学排名中国高校第二,位于总榜单的第151名至200名。
近年来,中国一些高等院校领导人争相表示,要“力争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等等,随之,中国高等学校排行榜、世界著名高校排行榜之类的炒作之风也应运而生。然而,一方面,有些排名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混乱的评判机制最后自然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对于排名,不少人表现出了较为不冷静甚至有些极端的做法,要么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纯属毫无价值的商业炒作,权当专家们茶余饭后的点评“调料”;要么就是大兴土木,在不少大学的重点建设热潮中,“只见大楼起,不见大师出”,在大力砸钱的同时,学校是越建越大、越盖越靓了,但学术竞争力可是一点没上去。
解不开的名校情结
很多家长学生留学仍有深厚的“名校情结”,而不是按学生兴趣和专业情况选择学校。中国家长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读名校,自己脸上有光;而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也往往看重学校的综合排名。
一位大四学生在咨询我们时表示 “能考上名校研究生就是尊严,就是幸福,国内大型就算考上,我也没想好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我只是觉得,一定要圆这个梦!很多人说衣服是不是名牌不要紧,大方得体就可以,但是我估计如果一双回力鞋与一双adidas摆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同理可证,虽然很多人说自己不在乎所读的大学是不是名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名校情结。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除非你身处清华北大,否则无论你是哪一个学校的学生,说自己就读于一所名校,或多或少都会招来一片骂声。何况,就算说是清华北大的,也可能有人嗤之以鼻,说,清华算什么?我麻省理工的。”
在对名牌大学的崇拜上,家长和学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一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于为何非名校不上,调查发现,76.0%的人认为名校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68.1%的人觉得从名校毕业后能更容易找到工作,49.4%的人认为,进了名校,就意味着以后能挣到更多的钱。
究其原因,谁都有名校情结,名牌院校就像是学生的“身份标签”一样,在中国这个十分重视学校品牌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就是学生步入社会某一层次的“通行证”。不同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平台不一样,学校地位可能决定一个人以后的活动舞台和生活空间,在这方面名校有普通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时,不是先看人的能力,而是先看他们是哪儿毕业的,就业市场的这种价值观肯定会加重人们对名校的偏好。
名校情结证明人才教育落后
名校情结的加剧,首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某些院校占据的资源越来越多,校园也越扩越大,新楼也越盖越多。从投资角度看,读名校的费用并不比普通学校高,人们自然更愿意子女读名校,这样至少可以用同样多的钱获得更好的教育。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留学入学门槛高、学费贵,但事实上许多好大学的年学费生活费总和仅2-3万美元。因为美国是个特别注重多样性的国家,因此其高等教育有多样选择,从四年学费生活费合计160万元人民币的住酒店公寓宿舍的私立名校到一年学费3.5万人民币的社区大学等费用不等,而费用并不代表学校的教学质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选择去美国就读大学本科,而一提到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育,很多人也马上会想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等词眼
美国本科教育分为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校三大类型,在中国享有知名度的是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为代表的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的知名度远远低于综合大学。
与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样,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时间,也要求学生选择某一特定的专业。但除此之外,中美大学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他们又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并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且,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至少占到总课程数的60%以上。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一般要涵盖一些几各大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
怀着对名校的无限崇拜,许多人不再是理想的主人,而沦为了“名校”的奴隶。他们心中的名牌大学,也不再是一所学校本身,而升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