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已经提及,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从自身的要素禀赋出发,均衡了成本,风险与收益,充分利用了套利可能的做题系统。出于对管理类人才的选拔功能GMAT考试需要的是考生高度的稳定性,而不是对感觉、情绪的高度依赖,那么稳定性来自什么?来自理性带来的有序,系统带来的可推广性。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建立能覆盖大部分问题的,在不同类型的考题之间可以被重复利用,而且适合自身要素禀赋的系统,而不是追求所谓的“GMAT偏好选项”、XXX必错、XXX永远对等投机取巧的不完全归纳。
实际上,这也是商业教育,或者说商学院教育存在的价值。在单个事件上,稳定的系统可能敌不过灵感的一次迸发,但当样本足够大,则稳定性的优势会逐渐凸显。商业教育给予一个人的,正是稳定的决策依据。
在长期的实践里面,结合目前机考的新动态,我先给出几个用于推导稳定的做题系统的基本原则:
1、得出答案,更多的是依靠杀掉4个,而不是依靠看出正确选项写得对。
2、在比较各个选项之前,对正确选项该长成什么样,越少假设越好。
3、GMAT语法部分,对于一个考生的英语能力的最低要求是,给你一堆英语,你需要能很快判断,这是个句子,还是个词或短语。假如这是个句子,你能很快地找出主语和谓语,假如是单词或短语,你能很快地确定中心单词是谁。假如没达到上述水平,一个考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稳定地完成GMAT语文考试,则所有解题方法无从谈起。
4、一个GMAT语法题目,往往有很多不同的入手点。训练的时候我们固然有必要把所有的入手点都搞清楚,但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历史证明,对每道题的所有知识点都搞得很清楚,所有语法知识都头头是道直逼张道真和薄冰两位老人家的人,考场上却往往死得很惨。因为
A 考场需要是,是“把答案做出来”,不是“把题目搞清楚”。
B “做出答案”和“把题目搞清楚”是正相关的,却非互为充要条件。
C 考场时间有限,对于入手点选择的智慧更重要。
下面要做的,聊一聊“风险、成本、收益”究竟如何通过一个稳定的系统达到均衡。
简而言之,理性的,均衡了风险、成本与收益的解题过程,应该是一个体现了“尽量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尽量以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地排除选项”原则的过程。按照对一道题目的观察顺序,我大致把可能涉及的步骤这样概括:一捞,二形,三意,四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