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看学生关于ethical dilemma的描述时,总会被他们的小情绪所打动,这些事情并不大,但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出发所产生的小纠结,以及纠结之后的成长才着实是很光辉的地方。这里有一位X同学,来看看他的故事。
这是在X同学大三上发生时的事情,那时班里正在进行大二学年的综合测评评价,他当时是班长,要带领一个测评小组进行测评。由于第一次综合测评弄得非常混乱,因此X同学就带领综测小组做了一个评分细则,并进行了全班的公示。之后的测评工作也进行的非常顺利,在评分细则的指导下进行的非常有秩序,所有同学都认为是这个评分的过程是公开公正的,并没有提出什么异议。但是在评分的结果出来以后,就有同学找到了辅导员要求重新评分(X同学推测的原因可能是和他比较好的同学的分数都比较高,但是他们实际上就是比较高的,并没有作弊什么的),辅导员因为有人要求了只能够重新进行评分,并给X同学和另外一个同学减去了6分,由于这个减分,他便从第9名变到了第10名(前9名是可能有奖的),另外一个同学因为这个减分掉出了排名的50%以外。
之后另外那个同学非常不服气(因为前50%才有资格拿助学金之类的东西),就找到了辅导员理论,理论了很久之后辅导员答应他的要求了,就把他的6分加上了,却没有加X同学的分数。这时的X同学,面临了一个道德困境,是否应该去找辅导员加上我的6分呢?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应该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但是去争取成功倒也罢了,如果把辅导员惹生气了,连那个同学的分数也不加了,那就等于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特别是损害家庭有困难的同学的利益的事情是比较不好的。另外一层是,X同学身为班长和测评小组组长,过于纠结这些东西会显得小气并会给辅导员留下不好的印象(给辅导员会带来困扰)。因此经过了挣扎之后,X同学决定放弃了争取这个加分的机会和可能获奖的机会,以顾全大局。
可事件之后,X同学发现又面临了另一个困境,是否应该将匿名举报的同学找出来?因为在评分阶段大家都是同意评分系统的,但在结果出来以后那个人却产生了质疑,这让他感到非常的气愤,感觉规则被破坏了而且自己被侵犯了,当时很有冲动找出那个同学。但是后来觉得即使找出来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无非是当时指责一下,但却在以后的同窗生涯中多了一个敌人并会让双方都感到不快。而且事件已经过去了,找出那个同学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了,这种冲动是一种短视的、不理智的行为,因此X同学最终放弃了寻找和猜测,对这个小的风波也就不以为意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X同学在心理两番苦苦挣扎,最终都是在压制住冲动之后,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并在心理上得到了一次成长。事情虽小,但是却可以体现出这个学生的某些品质,冷静理智,顾全大局,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事例用在留学美国的文书中,虽在选材上会稍显平淡,却能以真实可信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