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在这个很多人看来算是应该至少完成“成家立业”中前半任务的年龄。比较起一大群“办喜事”甚至是已经“有喜”的昔日同窗,我却开始了漂泊且迷茫的生活,现在每天都是忙得不亦乐乎,平均每周十万字的阅读文献,期末前要交的11000字论文,以及不得低于B的要求……我被压得喘不过起来,却时常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没PR、没钱没权的“第三类人”谈感情很奢侈
没有本科时候的那种“群居生活”,每个人都是individual,我曾经试图去寻找,也确实可以找回一些那种感觉,但是我却发现,更多的人却真的是和国内不一样。说到中国人,这边华人的确不少,在学校里也是。不过,即使都是华人,在移民国家里,有没有PR也可以把人分类,华人学生包括了PR/CITIZEN学生,X二代中国留学生和常规中国留学生,还好第二类人在新西兰并不常见。我唯一的gap就是比起本地学生,实在是伤不起啊。
相对价值来说,同样的教育,我们的学费是他们的30倍,加上这里的什么东西我们都要乘以五点几之后在考虑,自然也就玩不起了。就像我在接受网站采访的时候说的,这里活动不少,但不适用于除各种二代外的留学生,正常的留学生还是把时间放在学习上。着实,一方面,高学费的压力,让我们实在不敢对学习掉以轻心,另一方面,各种entertainment的5倍价格,让我们也无暇去spend,于是,只剩下看书学习了。
为了PR,难道要找个有身份的人入赘?
比起留在国内“成家立业”的朋友,我显然要“没谱”多了,没身份没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显然不符合大众的择偶标准。有时我自己甚至会怀疑这条路是否正确。有人曾经建议我为了PR来找个有身份的人入赘,但我实在是不想把这个功利和爱情放在一起。周围的常规留学生也都是我这种状态,因为我们实在是玩不起。学习压力,没钱,没身份俨然成为了钳制留学生爱情的“三座大山”。
经常在一个人的夜里,望着北方的星空,想要大喊:国内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好吗?我想你们了。孤单南半球,我自己在寻找着北极星。
重回现实怀念那些“傻B”的日子
忽然想起了一句话,“再多各自牛B的时光,都比不上一起傻B的岁月”,特别是现在,这种感触很深,很怀念那些“傻B”的日子,那些只属于中国留学生的回忆。恐怕PR或citizen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我们的感觉,也许他们父母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也许他们长久的在这种环境中已经习惯,也许我们还需要转变……
但总之,这一切的回忆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不过等到上课,这种伤感就会减小,因为再也没有时间去怀念和留恋,一切的生活又恢复了三点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