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马海丽
“当你最初开始留学生活时,不管前期有没有心理准备,做了多少准备,孤独感仍会扑面而来,猝不及防。”这是胡越对留学生活最初的体会。
两年前她申请到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读商科和国际经济双学位,这是一所在美国以理科和商科最为出色的学校之一。暑假回国后,胡越没闲着,做了很多事,记者是在某培训机构的GMAT(国外院校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班上见到她的。
学习时的孤独
胡越说,孤独感主要来自学习环境,在国外大学,学生可自由选修课程,没有所谓的大一学什么,大二学什么这些相对固定的专业学习计划,假如一个学生一学期修3门课,经济、数学和画画,上数学课时,所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聚在一起,可能有大一的学生,也可能有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学生,其他的课又是另外一个教室,面对又一群陌生的同学。不像在国内有班主任、一个班四五十人一起学习、生活。“在国外上课老师、同学都在换,各自赶往不同课程的上课地点,基本不可能跟所有同学混熟,这使从小习惯国内班集体生活的学生缺少安全感。”胡越表示,这种环境也有很大好处,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
生活里的孤独
“留学生到国外都会搬家了。”胡越虽住校,但两年也搬了两三次,大一结束后,她搬到另外的宿舍,腾出来地方给新一届的大一学生住。今年大二,她回国前又搬了家,把所有物品寄存在学校一个类似小仓库的地方,有专人看管。以后高年级可能还要到校外租房,又要搬家。“国外的菜实在吃不惯,很多是生着吃,有些疏菜也只是用水焯一下,必须自己动手做饭。”胡越现在做一桌菜没问题,出国前她只是会给自己弄些简单吃的。孤独感还来自“你要独立生活了,学习之外,做饭、洗衣服、租房、交水电费、协调人际关系,都要自己面对并解决”。
环境中的孤独
留学生初到国外,除了陌生的环境和人,还有对所在国家的不了解,使得留学生自然产生孤独感。胡越的一个朋友曾被外国室友问到,你们国家有车开吗?你们能每天洗澡吗?很多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印象还停留在不知道多少年前。在大学的课堂上,也会有关于政治敏感话题的讨论,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学生也会有过激的言论。
在国外,留学生不仅代表自己,更多时代表一个国家。胡越现在每天都会上网了解国内发生的大事儿,“要想跟别人解释清楚一件事儿,自己先要了解才行。到国外后,每个中国留学生都会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爱国,而且责任心更重了。
由于孤独,也或许是初到新环境对各种事物的向往,有些留学生孤独过后过度自由。在美国的学校很自由,没有考勤,没有点名,学生可以不去上课,可以不写作业,没有人知道,也不会受到批评。胡越所在的学校有些课是二三十人,而有些大课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课上有教授,还有部分由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的助教。小班的课还行,某些学生缺课,教授会发邮件问怎么回事儿,而那些大课,教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有学生一学期不去上课,教授可能都不清楚,但最后考试时,成绩说明一切。若学生成绩过差,会被学校警告,或被转入旁边不好的学校学习,待成绩赶上后还有机会再转回学校,严重的会被劝退。“在美国真的自由吗?当然不是,反而学习压力更大,完全要主动学习。面对学习之外的诸多诱惑,留学生真的要学会自立,管理自己的时间,否则当过度自由后必然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胡越周围不乏因沉迷游戏或其他娱乐耽误学业的反面个例子。
参加社团活动排解孤独
对今年即将开始留学生活的新生,如果刚到国外,感到孤独、没有朋友、无事可做时,最好将学习外的精力用于有益的社团活动。胡越参加了国际学生组织“全球中国联接”,曾担任网络总监,“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每天要处理二三十封邮件,还要协调相关的事儿,”在胡越看来,留学生读书阶段参加某个组织,使人处于半社会状态,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人会变得更成熟,提高了工作能力,也能使自己平衡好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