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留学大潮,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漂洋过海走进异国他乡。在陌生的世界,不少人感觉手足无措。很多现实的例子表明,海外留学的心理准备无疑是入学准备之外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
忍受孤独,留学心理第一课
孤独,是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共同考验。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诸多问题,也会令孤独感进一步放大。学会面对孤独,独立思考和处理突发状况,并且积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渠道,是海外留学生必修的第一课。
“别人只看到照片里的我们在异国风情的美景中笑得灿烂,却看不到我们过年时一个人在网络上守岁的眼泪;别人只看到我们和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谈笑风生,却看不到我们生病时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无助。”在法国留学三年间,小瑜几乎每天都要更新微博和个人空间。她的亲友们都觉得她在异国他乡过得很快乐,但是小瑜对记者说:“我没在外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但最近拿起电话,却经常不知该对最亲爱的人说什么,那种交流的梗阻和莫名的生疏常常令我恐惧。生活在这个无依无靠的国度,在假装开心地挂上电话之后,我经常只能抱着笔记本在这里一边码字、一边掉眼泪。”小瑜和很多留学生一样,出国之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当家的温暖被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所替代,好友和恋人由于时差和距离而疏远,关注和疼爱似乎都在远去;但是小小的虚荣心可能让她(他)只展示最光鲜的一面。由于害怕亲友担心,留学生们经常“报喜不报忧”。
初入新环境,孤独感是人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但是应对方式不同,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径庭。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留日学生小张在今年5月份办理了休学手续,家人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放弃。“感觉自己在一座荒凉的孤岛上,周围什么也没有,”这是他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描述,“每天坐地铁时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留学生小王则告诉笔者:“刚到英国时感觉周围的人并不那么友好,而且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比如他们喜欢开各种派对,有时声音实在太吵。”经过最初的难以适应,到与室友沟通,“之后他们有派对都会提前跟我说,而且也不会到很晚才结束,最重要的是感觉他们比以前都友好很多,我想是因为我先迈出了那一步吧”。之后,小王还参加了一个社团,正是这个地方给了她更多的归属感,也遇到了给予她很大帮助的一群英国朋友。
身在国外,留学生有时也许会过度放大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甚至会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长此以往,自然不能享受留学收获的喜悦。主动走出去,克服恐惧,建立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网,树立信心,享受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面对学习,合理定位最关键
面对父母重金打造的“留学梦”,许多学生丝毫不敢懈怠,在国外拒绝所有社交活动,并埋头苦读。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差异,他们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一个个国内升学过程中从未遇到过的“瓶颈”。
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学生将留学看做一条升学、移民或镀金的捷径。但是国外的大学并不是为他们遮风躲雨的保护伞,新的学制和甚至更加严格的判分方式,让很多人不能适应。留英近5年的小李说:“学习很辛苦,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但是这个时候既没有家人在生活上的支持,也没有其他同学的帮助,所以有时真的很难熬,但是习惯之后再加上语言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情况会相应改善。”
语言和文化障碍可以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美国老师对于好学生的评判标准,一定是要平时积极思考、上课回答问题并且下课能提得出问题的”,来到美国波士顿攻读金融硕士学位的小陈说,“中国学生都很腼腆,上课只管一个劲地埋头记笔记。其实美国教育是非常鼓励开放性思维的,哪怕语言不如当地人,但是只要积极思考、敢于表达,甚至有那么一点点标新立异,哪怕你说得不如当地学生,老师肯定会记住你的努力。想要好分数,平时成绩和课堂讨论都非常重要”。
法国巴黎某高校的老师查碧妮女士告诉笔者:“其实中国学生都很聪明,也很用功,考起试来绝对不比当地学生差,特别是理工科专业;但是中国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是弱项。融入当地文化,到大型公司去实习,慢慢地磨练,总会找到感觉的。”
许多将孩子早早送出国门的家长们对于国外的学习环境认识并不充分。一位将女儿送到加拿大读高中的父亲王先生说,他以前觉得国外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肯定很轻松,更别说对于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女儿了。“但是到了加拿大以后,没有了老师的喜爱和‘众星捧月般’的感觉,女儿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学习主动性也有所下降,甚至经常打电话说毕业后还是要回国读书”。
文化差异,入乡随俗巧应对
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是出国留学公认的问题,也是留学生在出国前较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据留学生反映,虽然出国前做了一些了解与准备,但在实际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很多出人意料的烦恼。
曾在美国做交换生的小李同学告诉笔者:“作为英语专业的交换生,本以为自己的语言应该可以应付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是刚到美国时,因为当地的学生不会考虑到我们是在用他们的母语与他们交流,所以并不会在语速上考虑我们,而且初到他国,总是更加谨小慎微,遇事让三分。”语言的弱势也会制造不少生活方面的麻烦。在日本留学的王同学说:“刚来时因语言不通,去很多地方办手续都不方便,基本上每次去都会一头雾水,不太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但也得点头表示明白。”
而文化差异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障碍。小白在澳大利亚留学时就遇到因一件看似微小的事件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小白说:“中国男生之间如果熟悉的话会很随意的把胳膊搭在朋友肩上表示友好,但如果你将手搭在一位土耳其同学身上,他就会非常生气。”这样的事在留学过程中并不少见。如何巧妙应对成为克服沟通障碍的关键。
在英国留学的小李告诉笔者,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能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是凤毛麟角,“平时的交友圈子还是中国人,吃饭就去中国城,不太愿意和外国人接触”。不少留学生有同一种感受,就是觉得“不被尊重”。大部分出国留学的同学家庭条件较好,在国内很自信,但是进入新的环境,自己的这些“优势”突然消失,很多人会产生自卑感甚至恐惧感,从而产生很多错误的排外情绪,不仅让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更是放弃了真正了解和融入当地的机会。
经济压力,妥善处理避风险
金钱永远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总是问题的一部分。目前,中国自费留学生的比例较大,“国内的工资拿到国外花”对于许多中等收入的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面对发达国家形形色色的高级商品消费,有的留学生开始出现了攀比心理;而出国后留学生的经济条件决定了生活水平的参差不齐,这种差异如不处理妥当、正确看待,会导致不少心理问题。
用名牌在国外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果一味地追逐名牌的光环,中国留学生的消费观可能会被扭曲。“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有些同学甚至进了赌场,我见过一周就把一年生活费全输光的人,之后向朋友借来钱保证再也不赌了,反过头来却继续流连于赌场,学业也荒废了。”留英的小李感叹道。
为了能减轻父母负担,不少学生选择了打工。然而寻找工作机会,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面临一些风险。“在美国上学期间,除了竞争异常激烈的学校助教工作,其他兼职工作也非常难找。而很多在美国餐馆‘打黑工’的中国学生的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瞒着父母在餐馆打工的,非常辛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念书的小陆对笔者说。
很多经济问题可能远比想象中的更严重。很多人感觉,在国外经济方面要比国内宽松很多,因为家长认为出国的花费大,自然也就准备多一点的钱让孩子带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但不想有些留学生年龄小或自制力不够,不能很好地调配金钱,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同时,在外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造成的压力也影响着留学生的留学质量,有些人认为打零工就可以赚足生活费,就放弃了学业;而有些人家庭条件不太好,必须靠自己半工半读支撑,工作到很晚后回家又有学习的重担。日复一日,留学生的精神状态可想而知。(丁小希 王 悦 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