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后一所学校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在这里还是将自己关于申请的一些想法简单谈谈.由于绝大部分是原创,中间难免有很多不确切之处,还请指正。为了阅读方便,在本文中我采取了分点阐述。
第一、申请的难度主要取决于申请专业和项目的资金状况
在条件不够理想的状况下,能不能找到一所大家关注程度比较小的学校,或者是能不能在一所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校中找到很多人没有考虑申请的项目,就成了比较重要的参数。
我申请的一个方向是生物医学,所以对这块的情况较为清楚。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UW医学院的某专业(Structural Biology),由于中国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从而导致了以前申请的高成功率。但是现在好像也开始热起来了.
项目的资金状况也是很重要的参考点.由于很多生物类学科都是NIH资助,国际学生无法申请training grant,导致了大量学校没有钱收国际学生或者会比较考虑.又比如加州的学费政策,导致了国际学生较难进入, 因为不能develop CA residency.
第二、关于申请材料中的权重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从我的经历看,对大多数研究性学科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参数是研究背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副产物(如论文,推荐信等等)。而对应用性学科(如商科),就业经历就非常关键了。另外,高的GPA十分重要,特别是本科阶段的GPA!!!我在美国修了5门研究生的课程,现在看来对申请很有帮助。所以在国内的学生,如果能够有机会上研究生的课,同时又能提供成绩和证明的话,将比较有优势。(不太清楚是否可行)
GT成绩不是最最核心的,但是一定不能低得离谱,特别是在研究背景比较欠缺的情况下。在我的学长中,有GRE和托福都比较低而拿到好学校的全奖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做得非常出色。
但是GT如果高些,还是要好很多.我GT比较差,G准备了两个多月,T是大二考的,所以GT反而成了我申请中的弱项.(2006年10G 520+800AW 4.5; T 637+5)
第三、Connections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这一块中国有几所学校做得特别好。学长们能够提供很多有利的信息和帮助。当然,这些牛校的教授们也是比较有能耐的。所以能得到相关人士的大力引荐,将使申请颇为畅快。如果能通过在中国与美国教授面对面的交流而达成某种默契,就非常好了。(可以利用现在日益增加的美国教授访问中国大学的机会)
第四、有关PS和其它的辅助材料
PS非常重要。从我与美国教授的接触经历来看,如何将PS写得有个性,写得让人眼前一亮,写得让人想拒绝都不行,是非常值得考究的。中间有很多东西的详略需要严格按照具体申请的项目而定。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要申请一个生物类的实验性学科,最重要的不是说“我”课外活动多么出色,而是说清楚“我”的研究背景与我要申请的项目有多么地贴切。注意,不是单独说“我”的研究背景有多么牛,而是要深刻挖掘一种相关性。假设我是研究植物分类的,就算我发了Nature, 也很难被研究人体的医学院录取。这个例子比较极端。我想说明的就是在PS中理性探讨一种关联性是最最重要的。
有很多学校现在都需要填写其它的一些材料。如Harvard和Stanford均需要提供“就业经历”。Harvard还需要单独列出数学和外语的成绩。对于这一块材料,我个人认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凸现闪光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点要特别说明,英语的应用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听说方面的。
第五、有关网申
现在很多学校基本都改网申了。所以要逃费基本不可能。(但是注意:现在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还是不收申请费的,请参考其它帖子)。我个人比较鼓励网申这种形式,确实非常的方便,而且可传播度也大大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推荐信也相应地变为了网上提交。尽管Harvard和Stanford还是允许像以前一样采用寄信的方式提供推荐信,但可信度似乎不如网上递交。
第六、有关套词
现在这一招确实威力大不如前。其实美国教授的权力还是很有限的(如果他/她不是admission committee的一员的话)。但是聊胜于无,我个人认为有“节制”的联系工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要是有“情投意合”的话,对申请很有帮助。当然,人品问题非常重要!!!!!
简言之,留学申请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这里谈的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有很多前辈都给我们这些后辈最有意义的提醒和教导,在这里真心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