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办的“美国顶尖名校教授高峰论坛”上,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美国名校的教授现场传授申请美国名校的“窍门”。专家表示,由于中西方教育体制存在显著差异,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负面影响,中国学生在时间观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确普遍存在不足,加上对国外教育体制了解甚少,这些不足与缺失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名校之路。
选择学校专业讲“策略”
美国学校录取要求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独立性。申请人要依照自己的条件与能力进入最合适自己的学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和硬件设施,还要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也需要考虑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等。
威斯康星大学张洪明教授介绍,美国学校的学习气氛和环境竞争性强,压力大,这就需要中国学生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自我评估过高会浪费大量精力财力,自我估计太低又会失去进入好学府深造的机会。
专家建议
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学院主要包括文理学院、工程学院和附属巴纳德女子学院。由于各个学院性质不一样,录取难度也不同。2009年哥伦比亚大学文理学院的录取率仅为7.9%,工程学院的录取率为23%,而巴纳德女子学院的录取率则在34%以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学院。比如,哥大文理学院采取一对一导师制度,录取难度非常大,在全美仅次于哈佛大学,其开设的核心课程需要学生通读英文原著的西方文明史,每天都要读200页以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批判精神,因而录取的都是在成绩、潜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学生;如果学生认为文理学院难度太大,可以考虑工程学院;各方面条件一般,又想去哥大的学生,则可以考虑巴纳德女子学院,申请难度小并且可以接受同等教育。
材料要出彩
申请材料是学生给校方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要求申请者写作时,在把握好整体结构的同时,还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突出个人的特殊情况以及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如优势、特长和是否参加过一些校内外活动等。撰写材料一定不能完美主义,否则显得不够真实,但也不能千篇一律,落入俗套,也就是常说的要“出彩”。可能就是一件小事,但真实、动人也能反映考生的语言能力、思想品质、理想抱负。
专家建议
材料切忌洋洋洒洒大话空话
达特茅斯学院李爱民教授表示,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培养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人才,中国强调“才”,而美国则注重“人”,美国学校要求学生不仅是能人,还要是好人,更加注重对个人品质的培养。所以在申请材料中应突出重点,主要表述自己是谁、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和将来的人生规划,申请材料中要有独特的闪光点。此外,一定不要提供假消息,不然会成为人生污点。
对于今年北京理科状元李泰伯被11所美国名校拒收,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表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李泰伯被拒并不代表他不优秀,只能说他不适合美国学校的录取标准,申请材料准备不足。美国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领导力和潜力,中国的高考并不是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高考具有偶然性,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他达到了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准,李泰伯的申请材料没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领导力和潜力,在申请中过于追求完美,没有“出彩”点。在申请中要用一个中学生的话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化,切忌洋洋洒洒,大话空话。
推荐信 应真实可信
申请美国名校时,推荐信在申请材料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大学非常看重推荐信,在美国这个极重视个人信用的国度,可以说,推荐人是以自己的信用向美国学校作推荐,推荐信的目的是用实际例证从侧面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根据推荐人对申请人的描述从侧面验证申请人的综合能力,从而加深对申请人的整体感知,得到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专家建议
不一味迷信名人
杜克大学李坤珊教授介绍,现在许多学生一味重视写信人的名气,其实这并不重要。
推荐信特别强调真实程度,需要推荐人表明与申请人的关系,尽量用具体事例来对申请人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同时,推荐信不能带有个人色彩,应从个人特点、重点事例和表现成果来分析,还要中肯地提出申请人的不足和缺点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开发。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学校招生负责人要处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百上千的信件,无暇对每封信件都做到仔细品读,所以推荐信内容最好控制在一页之内,为了确保真实,推荐信一定不能经过被推荐人之手寄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