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院校:浙江工业大学
就读专业:应用数学
学科成绩:托福 95 GRE 315
录取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她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她是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欧元之父蒙代尔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基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在这里掀起生物界最彻底的的革命!”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普利策奖在这里诞生。它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典型的学术男,不爱说话,热衷钻研,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普利叶变换,数理统计他都信手拈来,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名次,拥有多位国外教授的推荐信,他就是X同学。
一个顶尖学府,一位数学牛人,两种力量的碰撞到底能擦出怎样的火花,通过对X同学的访谈,我们心中的疑惑逐渐解开。
多数的同学都是本校的老师写推荐信,一些可能是国外的亲朋写的,你却一个人拥有几位业内人士的推荐,是怎么做到的?
说到推荐信,的确是个值得骄傲的事件。主要就是脸皮够厚,当然这是玩笑话。我最初是在论坛和国外的学术网站上关注一些学者的言论和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积累后通过邮箱希望他们帮助我写推荐信的,我差不多每人总共发了四封才有了回复,当然里边要阐述一下自己在领域内的见解,说白了,你要优秀到能够打动他们,当然,我也没有很优秀,但我一直在汲取,在学习,日积月累,就会在自己的言论中凸现出来,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会砸到你,但你也得接的住。其他几封推荐信是我在参见建模大赛的时候认识的教授,当时我们的作品还不错,其中的几位专家很喜欢,我就毛遂自荐的和他们要来了邮箱,之后就会有一些学术上交流,他们渊博的知识让我由衷的敬佩,当然我有时也能提出让他们眼前一亮的观点。
这些都是来自外界的帮助,你这次的专业成绩也很不错,一定准备的很充分吧?
考GRE 的时候,我正好要参加建模大赛,一个是留学必备的硬件条件,放松不得,但另一个是我喜欢的项目,两个都不能松懈啊,那时候,我每天浏览出出国的网站,它不同于其他网站上面的空洞的提醒和说教,很有针对性,页面设计的也便于操作,通过浏览上面的内容获得最新最权威的咨询,又通过视频、语音等工具跟专业的老师学习,我每天挤出时间做练习,也没想太多,也许是技巧发挥了功效,总之成绩提高的很快。
至于其他的事情,因为事实证明出出国的学习方法有效,再加上不炫耀成就,工作做到实处的的作风,我就很放心的全权交由他们来处理,期间的每一项的落实,认真负责的态度我都看在眼里。
哥大的录取信如约而至,为我的人生又开启了另一个篇章,一个人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一直钻研下去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嘛,“人的一生只够做一件事,遗憾的是有的人到最后也不知道它是什么。”而我幸运的找到了。
出出国的老师送给所有和X同学一样专注在自身领域的学子一句话“No matter how many mistakes you make or how slowly you progress, you are already ahead of those who never tried.”